台灣製造 - 「四年級」 刺客的創作堅持與藝術開拓
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與互動關係,是洪天宇(1960-)藝術探討的焦點,而他持續發展中的《空白風景》系列,聚焦了他的創作關懷。他一方面以宛若田野調查的研究精神,對特定地點的地理、歷史、生物與生態進行考據,結合自己所見及前人的文字紀錄,訴說台灣山林數百年來的故事;另一方面,則藉由「原始風景」和「空白風景」的並置,以連作型態,刻意將自然景物中受到人類文明侵入的部分留白,反映台灣這塊士地在文明進程中所遭受的蹂躪與剝削。景物所在的空間是繪畫的主體,時間,則是他作品中另一重要命題。他用象徵、複合的手法,將時間的過程,與受文明侵入後留白架空的空間,凝格在畫幅中,形成獨特的雙向辯證。強制性的留白彷如鑑照的鏡面,「現實」建造了「空白」,「空白」也編織了「現實」,娓娓訴說著無法復返的土地創傷。
洪天宇 HUNG Tien-Yu 1960-
作者傳略
洪天宇1960年出生於台中,1980年省立新竹師專(今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科畢業,2000年獲選廖繼春油畫創作獎第一名。他在藝途發展之初即鍾情於大自然的觀察與描繪,以寫生來直接面對主題對象,大量紀錄景物隨著時間及季節而流轉的細節差異、光影變化。2001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呈現個展「給福爾摩沙下一代的備忘錄」,持續創繪後在2007年出版作品合輯《空白風景:1700-2000福爾摩沙風景備忘錄》,明確聚焦了他的創作關懷。
洪天宇一方面以宛若田野調查的研究精神,對特定地點的地理、歷史、生物與生態進行考據,結合自己所見及前人的文字紀錄,訴說台灣山林數百年來的故事;另一方面,則藉由「原始風景」和「空白風景」的並置,以連作型態,刻意將自然景物中受到人類文明侵入的部分留空,呈現豐美自然逐步消逝的過程,反映台灣這塊土地在文明進程中所遭受的蹂躪與剝削。2007年以後的《大悲宴》、《祭壇》等系列,從飲食文化切入,以血肉腥羶的怖慄畫面,提醒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勿放任口腹慾望而遺忘對眾生的悲憫,警世意味濃厚。2011年開始的《金權盛世一熱帶雨林》系列,則鎖定國際企業集團對三世界國家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對全球化資本主義消費文化進行直接的揭露與批判。
時代背景
美術科班出身的洪天宇,對古典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的繪畫觀點及技法,都曾心嚮往之並有所深研,最後卻決定捨略這些學院技術,從真實自然景物的觀察理解及個人在台灣母土的生命經驗中去尋找創作的養分,發展自己的藝術語彙。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與互動關係,是洪天宇創作探討的焦點,以「留白」為方法,成為他透析當代文明現象的獨特轉化方式。
其持續發展中的《空白風景》系列是以台灣地區的風景為主角,藉著考據、實勘、想像及融會,以連作方式將文明滲透的過程圖式化,用欲蓋彌彰的留白,彰顯文明對自然的滲透與破壞。想像的真實與當下的真實,在他畫中以一種歷時性的序列並置,他的作品也因此跨越了風景在時間及空間上的侷限,使被迫消失景物展現出主動發聲的視覺張力,以此為飽經生態浩劫的大自然發言。
作品賞析
洪天宇以100年為一個斷代,將他對苗栗生態情境的研究與根像,與當下遭遇文明滲透的真實狀況並置。
景物所在的空間是繪畫的主體,時間,則是他作品中另一重要命題。他用象徵、複合的手法,將時間的過程,與受文明侵入後留白架空的空間,凝格在畫幅中,形成獨特的雙向辯證。而作品的畫面,亦隨著歷時性的時間過渡,從早期蓊鬱的野生林地、清領時期的田園景緻、日據時期的低度開發,轉變為當代人口擴展後原鄉綠地消亡的空白景像。洪天宇以一幀幀遺照似的風景特寫,展陳文明入侵自然的歷歷軌跡:以及「空白」將成為往後代代子孫共同記憶的警世勸諭。
苗栗四重奏 1700年 | 油彩, 鋁板 | 120×120cm
苗栗四重奏 1900年 | 油彩, 鋁板 | 120×120cm
苗栗四重奏 1800年 | 油彩, 鋁板 | 120×120cm
苗栗四重奏 2000年 | 油彩, 鋁板 | 120×120cm
作品賞析
洪天宇用深具手感、細碎密織的獨特筆法,讓廬山風景躍然眼前。畫面採廣角式的多焦點透視構圖,一件是青蔥蒼綠、生命力躍然其中的美麗淨土,另一件卻以突兀的空白,呈現荒萎匱乏、滿目瘡痍的荒謬場域。兩相對照,創造了異化錯置的批判張力。洪天宇的空白風景,是一個被文明蠶食鯨吞的自然廢墟,沒有人,卻充滿了人的遺穢。強制性的留白彷如鑑照的鏡面,「現實」建造了「空白」,「空白」也編織了「現實」,娓娓訴說著無法復返的土地創傷。
廬山原貌 | 油彩, 鋁板 | 182×348cm
廬山2000年 | 油彩, 鋁板 | 182×348cm
空白城市<觀音山> | 壓克力, 畫布 | 174×17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