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留白審思消逝中的生態
洪天宇是一位酷愛大自然的藝術家,他從八○年代就不停的繪畫寫生,筆下的臺灣有豐富的植物,亮麗的陽光及美好的風景。在四處寫生的旅程中,他也看到了文明對自然的威脅,於是從一九九七年起,洪天宇開始用畫作反映自然和文明間的「消長」關係。洪天宇的創作議題一直以來大多圍繞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和呼籲對環境的關懷。
黃子佼訪問洪天宇
(訪問題綱)
Q1您的創作議題一直以來大多圍繞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和呼籲對環境的關懷,今年最新的展覽也是延續一貫的主題嗎?有沒有不同以往的表現手法或是新的議題或論述?
我大約有三十五年左右的時間身心都處於嚴重的生態焦慮狀態,到處看著美麗的生命不斷被經濟摧毀,心裡急著想為生命找尋出路,也想釐清人在整個宇宙中的定位,一路走來作品正好記錄了這段心路歷程。直到四年前我凝視著消波塊逐漸被海浪變回沙子,才恍然大悟地球根本不用你擔心,它自有生滅,自有法則,我不過是海中湧起一個浪頭,來自大海也回歸大海,當我的自我消融的那一刻生態焦慮竟然不見了,剩下的只是對天地無盡的讚美,對人的環境破壞也前所未有的包容,我知道所有的問題都不在外面,我才是一切問題的源頭,我只需往內走,世界的奧祕便一層一層地揭露,希望有一天有能力把這段路程一一畫出來。
Q2請介紹現場作品。
Q3何謂「散點透視」? 這與一般我們所知道的西畫「焦點透視」有何不同(請用現場畫作來說明)?
中國傳統繪畫歷史中,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便已提出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北宋畫家郭熙在其著名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高遠、平遠、深遠」三遠法。區別於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法。其透視規則同樣遵從近大遠小,但是與西方繪畫不同的是,西方繪畫注重畫面中的一個觀察角度的空間縱深,通常只有一個消失點,而中國畫中的空間縱深處理往往具有多個消失點,同時也自然具有多個觀察角度。
Q4您除了「散點透視」運用了中國水墨畫的傳統技法,也運用「留白」的方式來表現在畫作上,可是您的「留白」是有其用意的,請老師分享一下您「留白」手法的創作由來?
留白在畫中代表人類文明,留白的高架橋、房子和工廠,僅以鉛筆勾勒線條,周圍僅存的綠意也黯淡了,被接近灰黑的色彩取代,讓畫面似乎蒙上一層汙染的空氣。
而留白同時代表了熱愛土地的洪天宇不願面對的真相,並且給予下一代想像的空間:也許,這些留白還有回到自然的可能,只要我們願意為環境多一些努力,犧牲一些需求與便利,就能夠填回像第一張一樣美好的色彩。
Q5您從何時以及哪一個個展開始有這一系列的「留白」創作?是什麼動機引發你有這樣的創作想法?
大約到1996年第ㄧ張留白才戰戰兢兢地出現在畫架上。
留白在意義上是象徵生命的空白出缺,人造物一到原始生命便凋零殆盡。
留白在形式上是我要創造出畫面的最大對比度,營造最大的視覺強度,因為我有將近20年畫出來的任何作品都被一張塞尚的靜物畫複製品打趴在地上,直到留白出現才勉強穩住陣腳。
Q6最初的的留白創作是以寫生或是攝影做資料蒐集的方式?這樣蒐集的方式對您創作的幫助以及其中的難度是什麼?
寫生或速寫會有全方位的感觀體驗,不僅眼睛在看,風吹日曬著皮膚,耳朵聽著環繞音響,鼻子吸著不自主的野味,汗臭腳酸這些都是贈品,因此寫生出神的靈動筆觸很精彩。室內對著照片電腦可以有穩定的光源和溫度,有舒適的椅子和畫架,很適合精密慢活,許多畫家都是截長補短交替混用,因為我的作品尺寸幾乎都蠻大的,架到戶外場地限制很多,因此大作品只好用攝影前導,攝影雖然可以記錄細節但它終究是二度平面,要時時保持三度空間意識否則不小心就會畫得像它一樣平平的。
Q7您為何選擇在鋁板上創作而非畫布?之後您陸續還有系列的留白創作作品,是否有一些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或論述?(請以個展及作品說明)
因為鋁板比畫布穩定耐久,保存上對溫濕度也不挑剔,我希望百年後作品依然像昨天剛畫的一般亮麗新鮮。
2012年【金權盛世.熱帶雨林篇】,則是用熱帶雨林的背景,上面印上各大知名品牌的LOGO,同樣以空白呈現,更加諷刺了這些知名品牌。大家可能都買過這些品牌的商品,也可能很喜歡這些品牌,但我們不知道的是企業背後其實也是依靠著大自然的資源。這時期的作品圍繞在探討生命與金錢的價值衡量之上。
Q8 2008年的「大悲宴」個展,您跳脫往昔的風景畫,而是以血肉腥羶的辛辣畫風直白的控訴弱勢(生畜)受造物宰制之悲憫同情,為何會有這麼大的畫風轉變?
風景畫是我用來探討人跟他生存背景的關係,所以一直在環境/生態/生命/宇宙這個範圍打轉,當空白風景給微風完成之後我發現作品力道薄弱,我想說的「人為了錢可以抹去任何生命」這一點說得很微婉,因此不得不用直白
Q9「大悲宴」這類(帶有血腥、灰暗)作品在藝術市場上是非主流類的藝術品,卻在2008年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成為成交額最高的藝術家作品,對於那次的成果您自己是否也相當意外?帶給你的衝擊或體悟?
十分意外,大悲宴那麼噁心醜陋的東西居然有人欣賞收藏。
這主要歸功於經紀人的功勞,當時我的經紀人簡丹非常優秀,透過她的專業推薦行銷,那批作品才有機會面世。同時也讓我更清楚知道我無法探測市場的風向,更加肯定完成自我創作的理念而不必隨藝術市場起舞。
Q10您如何看待以傳達理念為職志這樣的創作思惟?又如何堅持這樣的創作方式?
不過,把洪天宇的作品放在台灣的當代藝術史來看,無疑是相當特殊的。堅持油畫傳統的人,少以傳達理念為職志;而以觀念為主的藝術家,又幾乎很難看到向洪天宇這樣,一心一意堅守在平面藝術為主的創作形式。當人們跳脫了二元對立的思考時,社會才有可能為之改變吧。
20歲的我讀了托爾斯泰的《藝術論》,對審美要言之有物並文以載道,有深刻共鳴,幸好我始終把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當作藝術創作的基柱,要不然就踏上社會主義美學的道路了。不過我也無法走上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也不跟當代藝術的純藝術起舞,任何流派或主義我認為都是身外之物,藝術創作要跟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與個性融為一體,藝術家只能在自己感受的原點上一步一步演化自己的作品,不是你的經歷拿來說嘴就會跟自身最寶貴的創造力絕緣 。
Q11除了油畫創作之外,您是否也有其他的創作作品,如雕塑?或公共藝術作品?
2008 「大悲宴」有雕塑作品。
我從沒有公共藝術作品出現
但是前後有創作兩大批塑膠雕塑,這些塑膠都取材於人丟棄的塑膠廢棄物,想用藝術來為垃圾減量,當時這真是年幼無知、異想天開啊!。第一批的塑膠雕塑從1990做到1993年,卻從未發表過,以及2008年大悲宴裡人肉攤在台北畫廊博覽會發表。
Q12回到您的創作初衷,為何您對大自然或環境有這麼深的體會或感悟?是與您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或背景有關嗎?
從小和養父住在離城鎮數十里東勢山區,洪天宇童年時代的玩伴是松鼠、貓頭鷹、泥鰍、長臂蝦、青蛙、蜻蜓、蚱蜢、楓樹、野薑花、山巒和雲彩,總在身邊出現,這種真情不渝的感覺,以為一直延續到地老天荒。
「眼看著童年最親密的夥伴一個一個消逝,一個一個從生命舞台離去,感傷之餘你也會瞭解自己有一天終將步上同樣的旅程,有一天所有的光都會自你眼前寂滅。在離去之前,我想深深地再看一眼,或做點什麼。」
Q13您小時候除了喜歡接近大自然之外?是否對於塗鴉、畫畫這方面的興趣也開始萌芽?
老天很早就賞我畫畫這口飯吃,以前小學課本都會包書皮,我就幫同學畫四郎真平、關公、龍鳳等等圖案,交換甘阿糖(一種糖果)。還有從小學二三年級,我的蠟筆風景畫,就常被貼在教室後面黑板,成為全班的觀摩對象。
小時候我幾乎都是一個人在山野裡拼命亂玩,畫畫只是偶爾為之,並沒有特別發展。
Q14小時候都以哪些人、事、物作為創作的主題?是否受到老師或家長得肯定?
從小就很愛畫山、畫水、畫昆蟲,但對人沒有特殊喜好。繪畫很受到老師肯定,但是我爸倒是常常改我的作品,因此,我常氣得抓狂,被改過的作品我就不要了,我覺得他改得很爛。
Q15 就學期間一路都念與美術相關的科系嗎?當時比較擅長或有興趣的創作方式(國畫、西畫、人物畫、風景畫…)及媒材(炭筆、水彩、油彩…)?
算是美術相關,因為我只念到師專美術科,畢業後就沒有再升學了。
因為師專的教育是通才教育,要全面性了解各種繪畫創作媒材,每一種媒材都都沾沾醬油,並不要求個人具有特別專業藝術家的才能。但是師專五年當中都在當運動員,並沒有認真畫畫。
Q16從何時開始對大自然寫生產生興趣?大部分的創作主題(風景?動物?生態)及表現手法(素寫?寫實?抽像?...)以何為主?
國中時候對周遭的風景就產生興趣,常常拿著鉛筆、速寫本對著一座山就畫起來。
表現方式,是很素人手法,山上若有十棵樹,就老老實實地畫上十棵樹,樸素地觀察自然。
Q17大自然寫生有時需要克服氣候、地形、季節變化等等外在因素,有沒有您印象最深刻的寫生經驗?
寫生經驗啊,有一次畫奇利丹溪上游的速寫時,站在淺水灘時,竟然有一堆長臂過山蝦來咬我的腳趾頭,當時天氣晴朗,陽光普照,卻聽到身後有下雨聲音,回頭一看,有一隻猴子站在離我約三四公尺的樹梢上,吃著花果,掉落的碎削不停的打在姑婆芋葉上,牠就這樣邊吃著零食邊看著我畫畫。那種被整個大自然接納與寵愛的感覺,有過一次就會永生難忘。
Q18到目前您的創作方式還會常常跋山涉水作大自然的變化觀察嗎?還是會有一些不一樣的變通方式?
跋山涉水是我從未改變的興趣與嗜好。小時候帶一張紙和粉蠟筆、後來帶速寫本和相機,現在都用電腦和空拍機了。
Q19除了專職藝術家之外,曾經做過其他職業嗎?目前是否有接一些相關工作?(如開畫室、學校教書、演講….等等)?請分享作為一名以「傳達理念為職志」之藝術家的甘苦談?
我做過半年的遠洋船員、12年的小學老師,之後只做一樣工作,就是專心創作。沒有開畫室授徒、也沒有再教書、一年偶爾一兩次被邀請分享創作的演講。
甘的部分是會無意中碰到許多不明的知音在創作的路上給你一杯水,一頓飯,讓你有力氣再往下走。苦的部分是,傳達理念為主的作品跟當代藝術形同陌路,因為當代藝術側重在開拓美學的新領域,為藝術而藝術成為主流。因此我的作品通常不會被列入當代之列,傳統的學院派也不會把我當作同路人。我是兩邊都無法討好,不過這樣更棒,可以專心走自己的路。
Q20在藝術創作的路上是否有遇過最大的瓶頸?當時如何度過?
說實在,我只有太多想畫的東西想畫不完,沒有不知道要畫什麼的問題。
我的創作瓶頸從不來自創作動力的匱乏,或是一般藝術家常提到:藝術創作的自我懷疑或是不曉得要畫什麼?我的創作停頓主要是來自重大生理疾病的打擊,像我曾經眩暈躺在床上一個月不能動,直到能畫畫已經兩個月之後了。也曾腳痛風一兩個月無法走路,但是醫學的進步,這些都可以度過。
Q21未來是否會有新的創作議題或創作方向?一直支持您的動力?
目前想把賜我一生創作養分的台灣山水,透過一種前所未有的表現方式用綜合媒材把它呈現出來,這就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福爾摩沙風景誌。
如果有機會,還想做大悲宴升級版,好好釐清人跟整體宇宙的關係。
一直支持我的動力,就是生活,深深意識到自己正活生生地活著。因為活著,所以正在看、正在聽、正在內化這些感官的訊息,有些龐雜訊息在內化後從心中浮出清晰無比的圖像,清楚到你不得不把他們用作品投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