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輕輕吹拂…..

將這份對自然的愛託風吟唱

輕柔的微風佛過山巒 溪流 原野 幽谷繚繞不斷吟唱

有一天,會知道……

一定有這麼一天,會知道的……

風會把我送過去,微風輕吹….

-天宇

鯉魚潭

四⼗五年前我在新⽵師專唸書,每隔⼀兩個⽉便會搭公⾞從臺三線回東勢,途中最期待欣賞的 風景便是穿越鯉⿂潭這⼀段。當時⽔庫還沒開發,⾏經⽬前的庫址會被群⼭環抱,左右盡是阡陌層疊,在下降到河底和上升到半⼭腰之間,⾞⼦會經過連續的髮夾彎,⾞速不得不徐緩地前進,此時便是⼼靈承受瞬移萬變的美景撞擊的時刻,當時覺得⾃⼰就像在黃公望的富春⼭居圖中穿進穿出,⼀時腦袋跟不上眼睛,唯有⼼中發不完的驚嘆 。如果此⽣有⼀張非畫不可的⼭⽔畫,那非她莫屬 了。因此畢業後便選了⼀所離鯉⿂潭半⼩時⾞程內的⼩學任教,以便隨時可以回到⼭⽔中暢遊⽞想。不過這⼀切在⼆⼗年前⽔庫建成之後便沈入深邃朦朧的潭底。現在如果想從記憶中喚回她的美貌,才驚覺⼤腦記憶卡的容量⼩得可憐,能搜到幾片破碎的殘影算是萬幸了。當時⼀直覺得⾃⼰⼭⽔技法不⾜,藝術境界不夠⽽遲遲不敢動筆,竟成了今⽣永遠的哀嘆。雖然我不否認⾃⼰也能欣賞⽬前⽔⾊⼭巒交疊之美,只是⼗五歲邂逅的那位才是真正的初戀情⼈吶 ! 幸⽽現在已經能像潭邊的⼭芙蓉⼀般,靜靜地看著這⼀切,不做美醜選擇,不做好壞判斷,只是靜靜地、靜靜地看著這⼀切。

-天宇 2022

臺灣是一座位於西太平洋上的小島,由板塊擠壓運動而生成,地質屬於年輕摺皺造山地帶,地景造型多樣豐富而珍奇,我們可以在很短的空間距離內便看到落差極大的地形變化,例如:由白色石英岩所構成的鳶嘴山稜線,因有苔蘚、地衣之類的附著,石頭表面充滿深淺綠色、黑灰色澤,望之猶如黑武士聳立;而一座座陡峭尖錐高低起伏的赤色山峰,是礫岩岩壁與紅壤赭土組成的火炎山,兩地相距不過六十公里!對喜愛風景創作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座取用不盡的寶庫。

每當我在山林間遊走取景時常有黃鼠狼掉進鷄窩裡的竊喜,到底要畫左邊好還是右邊好?前進一點還是後退一點好?美景多到難以取捨,貪心地將所有美好景色一把抓進畫面中,沒想到最傳統也最典型的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卻是最佳的表現方法,讓我在空間之間游移、層層堆疊,從上到下,從近到遠,一丁點的細微變化也不願放過,務求不遺失任何一絲一毫美好的感動。一路走來,看似畫面經營得不倫不類,既無印象派的光影絢麗,也不像傳統山水畫的草木華滋,更無關照像寫實精密逼真;反倒像是一首詩、一首讚歌,猶如遊子吟唱著我對大地恩賜的感激,以及美景稍縱即逝的慨嘆⋯⋯。

-天宇2022

鏡面— 風景畫是一面時代的明鏡


想了解整個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潮,只須剖析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便能所知過半。要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文明變革,觀看印象派的演化便能了然於胸。欣賞畢卡索將形體撕碎解體的立體派作品,不難領會兩次世界大戰帶給世人的分崩離析。好的繪畫作品就像一面時代的明鏡,總能反照出那個時代的人所面臨的生存實境,每當文明重組更軼,集體意識進行演化,藝術家便能調整畫面視角,像一面擦亮的鏡子重新反映時代面貌。其中尤以風景畫呈現得最為清晰,因為風景畫所描繪的的正是人生存的背景,它表達了人是對整個世界的感知和看法,它給哲學中的宇宙論提供了具象的答案。一幅好的風景畫必然能像明鏡般讓人從外部看到自身。


至於此刻的我正處於怎樣的大環境中呢?人口膨脹,全球暖化、海洋升溫、淡水資源匱乏、氣候極端異變、物種滅絕、臭氧層破裂、全球每秒消失兩座足球場大小的森林、塑膠垃圾從聖母峰延伸到馬里亞納海溝…,關乎大自然崩壞的消息如同潮水般從未止息。人建造城市堡壘,以水泥、鋼筋、柏油、砂石、塑膠、金屬、玻璃等無機物,將大自然阻截在外。我們看待大自然的方式,已從把她當成生養哺育我們的母親,變成了潛在的夜叉殺手,那個蠻荒未啟、巨獸遨遊的世界早已成了神話,田園牧歌、青山綠水也漸行漸遠。如果要描繪一幅當代的風景畫那麼它該是什麼樣貌呢?


人為了創造適合人居的棲地,很自然地會抹去原居地生物的生存權,人把鋼筋水泥這些無機物置入一個空間,當地原有的有機生態便被改頭換面或連根拔除,除了人以外,其他的生命大都“空白出缺“了,作為當代風景的映照「空白」成了最佳的隱喻和符碼。在『給微風』創作系列中我以時間對比的方式,在同一個地點給出數十年或數百年的對照畫面,其中空白隨時間越擴越大成了全體生命的困局。接著我以『大悲宴』表達了人以經濟數字主宰所有生命帶來的生存災難,其中人造無機物的空白尤為怵目驚心。在『人肉攤』『祭品』之後我創作了『金權盛世—熱帶雨林篇』表達了資本市場對落後地區永不饜足的掠奪,其中各大企業名牌的商標均以空白處理。為窮盡「空白」一切可能的表現能力,我創作了正方形卻無上下左右視角的環境災難畫面(珊瑚輓歌、墾丁油污)也用白線代替留白塊面表達土地開發前後的環境衝擊(伸港、南雅)以畫面等量分割的方式直接讓畫面完全空白(白山、黑水)在經歷二三十年的「空白」創作生涯中,我以為生態焦慮將伴隨我一生直到終老,豈知老天還為我留了一扇窗。


七年前我開車路過台東太麻里,當時馬路正在拓寬進行車輛管制,我被迫路邊停車一小時,當時處於一面陡峭的山坡和太平洋之間,眼前只有一長列的消坡塊與被阻隔的蔚藍大海,此地平時開車都會巴不得快速通過,根本不願多看海景一眼,但那天被迫看了又看,看著、看著眼睛逐漸散焦,竟然看到了海浪重擊消坡塊後激起的浪花中飛濺著水泥砂礫,這些礙眼的消坡塊在大海不斷地撫摸下,五十年、一百年後又會回到它原來的砂礫樣貌。如果把時間跨度拉長,空間距離拉大,那麼我們眼前一切的環境變遷,都只是形貌表象的變異,其中能量的傳遞流轉卻不增不減,不垢不淨。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覺生態焦慮的大包袱從肩上滑落,眼前浪花中飄忽的彩虹接引我步上了新的旅程。

臺灣是一座位於西太平洋上的小島,由板塊擠壓運動而生成,地質屬於摺皺造山地帶,地景造型多樣豐富而珍奇,其中兩百五十多座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更是絕美風景密藏之地。在我攀爬「五嶽、三尖、一奇、十峻」的過程中,感覺就像匍匐在巨人的身體、肩膀、頭頂之中,這群三千多公尺的巨人無視於過去及未來的時間聳立著,腳下任何一片岩石都能帶你穿越萬年的時光,當你一步一步來到他的跟前,對於當下、當下的覺察將變得無比清晰。在巨人身上,前後左右,上下內外的空間感知會清澈異常,如果夜晚在星空下待得夠久,你會看到巨人們餐星飲月,一顆顆璀燦明星直直地落入巨人口中,這裡正是彩虹帶我前來的應許之地,在這兒我可以一呼一吸地與天地不生不滅的能量交流,可以清晰地勾畫水墨山水全新意境,我慢慢擦亮自己,映照出來的永恆世界也逐漸清晰了。


-天宇 2021

Previous
Previous

城市方舟 (2019)